2025-05-17 数码 0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日前宣布,由该所主导研制的我国首部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成功进行了飞行试验,并获得了国内首批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数据。这种高科技成像系统能够弥补光学、红外和传统雷达对慢速动目标探测的不足,显著提高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可读性,为复杂环境下运动目标探测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先进的空间观测技术,可在飞机、卫星和宇宙飞船等多种平台上实现全天候、高分辨率的地面观测。因此,它在灾害监测、环境监控、海洋资源管理、农作物估产以及地形勘察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广受世界各国欢迎。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雷达,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需要重复多次拍摄才能获取图片,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利用数据处理将小尺寸真实天线融为大尺寸有效天线,从而实现高分辨率、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这类设备分为非聚焦和全聚焦两种类型,其优点是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无论是在白昼还是夜晚,都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目标信息。此外,全聚焦型合成孔径雷达还具备穿透雾霾、大范围覆盖能力,不受距离增加影响其分辨力的限制,使其成为军事侦察、自然灾害监控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此技术应用极广泛,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丰富的地貌结构信息,为环保专家提供油污排放及水文变化情况报告,为导航者提供海洋环境分布图,为军事战略师提供精确的情报支持。而且,这项技术也被用于深空探索,如分析月球表面的岩石构造与金星表面的化学组成为例子。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其军用航空器,如美国空军使用U-2和SR-71侦察机,而我国则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并逐渐推向实际应用阶段,在国家建设规划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负责人李军副总设计师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传统低频波段系统,太赫兹波长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它能以更高分辨率,更快速度完成影像捕捉,对于移动目标尤其敏感。同时,它拥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即使在烟雾密集或雾霧浓厚的情况下,也能清晰显示地面状况。”
23所正致力于发展Ka波段至太赫兹波段视频合成孔径雷达,以此作为未来研发重点,将继续提升该技术并推向市场,以满足日益增长对高性能遥感设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