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数码 0
据新华社最新报道,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日前宣布,通过其主导研制的我国首部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成功进行了飞行测试,并获得了国内首批太赫兹视频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数据。这种高科技设备能够弥补传统光学、红外和雷达在探测慢速动目标时的不足之处,更增强了图像可识别性,为复杂环境下移动目标的监测奠定坚实基础。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可安装于各种飞行平台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气候如何,都能全天候对地进行观察。这使得它在自然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研究、资源勘查以及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其他遥感技术难以发挥作用时,它展现出独特优势,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与一般雷达不同,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在恶劣天气中一次即可获取清晰图像,而不必反复拍摄。它们利用运动原理将小尺寸真实天线转换为大尺寸虚拟天线,从而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这种技术分为非聚焦和全聚焦两类,全聚焦型更具优越性能,在昼夜均能工作且穿透雾霾等障碍,同时具有远距离稳定的分辨率能力,使得它成为军事侦察和目标识别中的重要工具。
此外,合成孔径雷达还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如探索月球或金星的地质结构。在国际军事领域,这项技术已被先进国家如美国广泛采用,如装备于U-2和SR-71侦察机,以及F-15战斗机和B-2轰炸机等。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至今,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绩,对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项目负责人李军指出,由于太赫兹波长介于毫米波与红外之间,其成像系统提供比传统低频段更高分辨率、高速度及更加精细化的影像效果,对高速移动物体有着极大的提升。此外,由于其独有的穿透能力,可以无需光照条件即可正常工作,因此非常适用于烟尘或雾霾覆盖下的应用场景,是一项充满发展潜力的新型技术。
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23所正在致力于Ka波段到太赫兹波段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突破,为这一领域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将进一步推动这项尖端科技向实际应用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