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数码 0
2015年的彩电行业,正如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样,是一场充满激情和争议的演绎。从4K分辨率真假之争,到曲面超薄的外观风潮,再到内容生态与显示技术的深度探讨,这些都是那一年引人入胜的一系列好戏。
首先是关于“真假”4K之争。随着时间的推移,4K分辨率已经成为新时代电视产品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那些自称为“伪4K”的电视也悄然登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如杨静萍分析认为,一些面板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开发出了像“RGBW”或“GreenUHD”的面板。而红、绿、蓝即彩电显示最基本三原色子像素,我们看到电视上的不同色彩也是由这三种色彩组合而成,那么所谓的WRGB则是在红(R)、绿(G)、蓝(B)上添加了白(W)。
WRGB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4K?这一问题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和对立观点。一方坚持认为只有RGB三色的四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四清标准,而WRGB虽然增加亮度,但同时减少了RGB像素,以至于只能达到真正四清分辨率3/4水平。而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尽管如此,通过独有的信号处理技术及配件,可以完全符合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UHDTV标准,即3840X2160分辨率。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是否有能力接收、处理、显示3840×2160像素分辨率的是才被称作四清产品?
然后我们来看看曲面的超薄之争。当各种不同的外观形态产品涌现出来时,企业们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推广。曲面的阵营以TCL、三星和海信为首,并且他们全系产品普及,使得曲面电视更加亲民化。
那么曲面与超薄各有什么特点呢?曲面主要优势在于画面的临场感提升以及独特造型。但由于这种独特造型限制了可视角度,也催生出了“皇帝位”的说法。如果想要体验独特的临场观影感,最好的位置无疑就是屏幕正中,同时屏幕也要足够大才能让效果变得明显。
相比之下,主打超薄电视品牌则认为曲面只是将屏体掰弯,没有多大的画质体验带来,同时更轻、更薄才适合用户摆放观看。此时TCL C1系列和长虹CHiQ Q2EU系列却将两种不同的外观技术融合起来,将厚度压缩至5.9mm,同时搭配超薄屏体,但仍有很多品牌在朝不同方向进发,为销售业绩增长寻求多元化表现。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内容生态之争。在巨头们忙于搞技术抢市场的时候,“互联网电视圈”同样热闹非凡。小米10亿美金砸出的视频服务被乐视呛声“伪生态”,所以友商之间便进一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生态的问题。
小米提出三个观点:1.乐视不具备视频牌照方授权;2.视频内容相对小米更少;3.关键的是需要强制年费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内容生态。而乐视方面表示,小米花费10亿美金打造的是松散合作关系下的片源播放,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内容;对于年费问题,他们表示硬件价格+服务费价格=硬件量产成本,而正是通过这种服务模式培养消费习惯;对于牌照授权问题,则表示正在进行中,只不过还没有通过而已。
此时,不同业务模式和收费模式导致攻击指责不能只局限于一层次,上述事件更多地像是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小品,而不是简单撕逼。不仅如此,在酷开董事长王志国直接向乐视开炮之后,又挡上了创维酷开董事长王志国直言乐视根本就是“伪生态”。
王志国认为乐视本身内容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无法获得终端厂商青睐,但为了资本市场支持,就不得不讲个所谓的故事,无论从内容还是终端,都会遭遇强大的竞争对手,只能靠不断烧钱维持现状根本不可能成功。而随后梁军就在微博上做出回应,对王志国的话进行反驳,说酷开这次发言是一次碰瓷中的最无耻之一。
最后,让我们再谈谈OLED与量子点显示技术之间的心跳搏斗。在LG Display积极推动下,以及包括LG、三星等多家彩电厂商推出了OLED电视产品之后,由于受到技术与成本限制,大众预计要到2016年OLED价格才能降至富有竞争力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新的概念出现,如海信ULED、创维GLED以及TCL推出的量子点背光LCD-TV。不过LG Display公关部部长李重焕表明量子点并非全新显示技术,只是在LCD技 上提高色彩还原能力的一种方式,而且由于其局限性,它只是向OLED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